續七

這些技術開發尚有另一些特色,也就是大多是利用是些生產事業的費廢棄物再加工處理,而能達到高級的生成品,也就是說原料的獲取容易,但是經過加工製造則所生成成的成品其產品價值遠優勝於原來的生產品,這些例可由蔗渣與小麥胚芽中提煉出的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長碳鏈醇用來增強體力降低膽固醇與減肥等效用的產品見到。此外尚有由大豆油渣中提煉之植物卵凝酯與維他命E,蝦殼廢棄物之蝦紅素違抗癌物,番茄醬製造過程中所殘留的茄紅素是優良的天然抗氧化物,豆腐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類生物黃鹼(bioflavonoid)則提供類似雌激素的功能,製造香菸過程中的菸葉殘渣中所含的菸鹼酸萃取可作為Q10的加工,廢棄之薏仁殼中薏仁酯萃取對於脂肪瘤有奇效,靈芝廢棄物之靈芝甲殼素萃取,屠宰豬隻時廢棄之氣管所做的軟骨素的萃取稻,穀碾米過程中所產生的米慷除提煉米糠油之外尚可生產米慷醇,而去油脂的米糠更是天然維他命B群的最好獲得來源。這些關鍵原物料由於超臨界萃取技術的引進所達成。

超臨界的生產技術可使一種原料產生不同而多樣化的產品。引進新技術目標並不是完全廢棄舊有的技術,而是轉化量能的不足與開發以往想做而不能生產之產品。以往多被作為廢棄物處理的原料頂多只能開發來作為有機肥料等低價產品,所獲得的利潤微薄,隨著新技術的開發卻可因此讓生產步驟合理化且產量與品質皆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間,達到產品精緻化與多樣化的目的。搭配舊技術時可精緻與純化成新產品。

國外已有這麼多的應用空間,為何我國產業界卻沒有相對大的動作?這跟先前所提及產業的發展軌跡有十分關鍵。何以言呢?這是因為國內產業多屬中小型企業,本來就研發量能不足,而新技術的開發與引進本來就是企業本身的工作,國外企業為保有競爭優勢也不會因此對外發表,所以這些只能顯示於內部文件卻不揭櫫於外。這對國外學界而言則多不會考慮企業界的需求,此與本國亦十分相識,此點先前已提過學、產雙方想法不一。就以往的技術開發歷程而言台灣的新技術引進大多由官方扮演推廣的角色有關。例如當初積體電路引進如無李國鼎前資政大力的支持那台灣只好永遠在加工出口區做一些辛苦而勞力密集的電子零件焊接的加工工作,賺取微薄而辛苦的工資。辛苦的研究是能轉化完生產量能的。綜觀由國外企業所主導的開發例子,類似台灣加工出口區的例子比比皆是,為何唯獨台灣能做到技術轉型?進而開創出完全不一樣的局面,更甚的是在某些產品已能取得世界領先的地步。這就是決心所造成的結果,如今我國方能在電子業裏享受甜蜜的果實。

本篇發表於 未分類。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